这个议题看似乎有点不切实际,却是各政党所关心的问题。当然,我们这里谈的是华裔选民的心理状态,即选民对更换政府这一假设性议题普遍上的态度是什么?这里有三种可能的心理状态;即保守抗拒,可有可无,或乐见其成。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分别对执政党和在野党而言相对有利,而第二种情况则稍微利于在野党,因为可有可无其实也不抗拒改变。
很多由政党所提出的课题,表面在攻击敌对阵营的弱点,实质是在进行心理战术。例如马华紧咬不放的回教国课题,不见得政府更换了就会真的成立回教国,它的目的主要是加强选民的恐惧心理进而对更换政府这一选项产生抗拒。另一方面,行动党所提出的‘乌巴’(改变)口号则有解放选民的抗拒心理的作用,对于改变有心理准备和习以为常,至于改变后的实质内容与口号的含义并不一定相符。
多数的华裔选民是属于哪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和城乡文化差异两方面来讨论。首先在历史方面,华族是一个经历朝代更送的民族,当中还曾受到外族全面统治。在近代,大马华社则直接或间接地经历了辛亥革命,日军统治,国共内战到台湾蓝绿政权替换的经验。因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权更送对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更何况是一个被认为腐败的政权。就这一点,华裔选民的心理素质比其它族群来得好。
至于城乡文化差异方面,许多研究显示城市人口比乡村人口接受更多的资讯(来自主流或非主流媒体)及生活压力更沉重,因而导致城市选民的思想相对更为开放和容易接受改变。根据国家的统计数据,华裔人口主要聚居于城市和半城乡地区,再加上通讯科技的发达造成资讯快速流通和华裔家庭面对更高的生活压力(由国家政策或自我要求所造成)等各种因素,我们可以预测出华裔选民对更换政府的接受度比其它族群更高。这一种心理状态在华裔年轻选民当中则更为明显和普遍。
华裔选民的这种政治心理变化恰恰反映了308大选后华裔政治版图的移动(图一)。政治理论的3-4-3黄金比例,即执政党和在野党各有大约30%的支持者,而剩余的40%是中间选民 已经在华裔选民,尤其是年轻选民中失效。例如在乌雪国会议席补选中,估计有超过70%的华裔选票投了给民联。在近乎人人都与马华有‘关系’的叻思投票渠道竟然高达80%选择了民联,这说明了不单是中间选民严重倾斜,连执政党的自家人选票也跟着起义。如果这种现象没有改变,那么新的黄金比例也许改为2-(1+3)-4,即国阵只有20%的支持票,而40%的中间选民中只有10%是国阵有能力吸纳的游离票。
图一:华裔政治版图向在野党移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